提委會民主漸進方案發起人

提委會民主漸進方案發起人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廖柏偉:政改通過才有生路 大國崛起 港沒本錢搞對抗

政改方案最快下月在立法會表決,通過與否視乎堅持反對的泛民主派議員的取態。經濟學家的預測又如何?在中文大學研究應用經濟學近40年的前副校長廖柏偉坦言,經濟學家其實預測不到未來,遑論預測政治。但政治畢竟是眾人之事,剛好一年之前,一班罕有公開論政的本地經濟學者聯署,提出標榜理性溫和的「13學者」方案,廖柏偉正是其中之一。

現年67歲的廖柏偉仍是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無論談經濟或政治,他都習慣憑深入分析拆解問題,認為政改爭議的癥結是港人與中央缺乏互信,而他的短期結論相當悲觀:「(政改通過)無咩盼望喇,泛民睇情況唔願意『轉軚』,中央亦差不多100%不會退讓。」但長遠而言,他相信隨着內地在法治和政制等各方面繼續改進,香港年輕人會對內地改觀,屆時兩地關係改善,政改亦可望水到渠成。

廖柏偉表示,港人與中央失去互信,觸發點很可能是2003年《基本法》23條(國家安全條例)立法失敗,而且往後十多年來情況愈加惡化。他與一眾經濟學者好友都覺得,今次政改可能是一個轉機,可讓社會不致更撕裂,一人一票普選可讓特首有足夠認受性推動政策,不會無時無刻被立法會挑戰,因此一批平常不論政的經濟學者才會走出來聯署方案。

佔中動盪感「香港變晒」

13學者」方案原本亦標榜理性溫和,但現在回頭看,該方案提出擴大提名委員會的民主化成分,建議民選選出2400提委會成員,這同樣不符合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甚至顯得相當「激進」。

廖柏偉解釋,方案是在「831」之前提出,當時認為已經滿足了憲制和《基本法》的要求,「但中央的立場比我哋想像的仲強硬」。他說,13學者可以做的已經做了,「生路係2017可以過得到,咁香港同中央關係可以緩和一啲。」

對於泛民主派提出「袋住先」比「唔袋」更差,廖柏偉則不認同。他反問,「難道唔『袋住先』,就等於遲啲可以全面拿到你想要嘅嘢咩?中央以後的考慮都係一樣,佢會諗,你上次無共識,今次點解會有共識?」他認為,對於中央來說,重啟政改只會惹起更大風波和引來不切實際的期望。

在中大執教40年,廖柏偉多次強調他今天想的是香港下一代的前途。去年佔中期間,他心裏很不舒服,因為感到「香港變晒」。「點解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會咁樣諗嘢?憑感覺而唔係去思考,全部一窩蜂去做?佔領完得着什麼?係法治和自由受損,北京對香港一切事務會好小心。得咗咩呢?無嘢。」

遇大媽問「唔歡迎我哋?」

他在佔中議題上立場清楚,認為港人不可能在政改問題上用佔領脅迫中央,「你係要同佢傾,你根本無本錢同佢咁樣撐。佢係崛起中的大國,你係中國一部分,你無本錢,點解你會行呢一步?我難以明白,理性分析就係咁……

廖柏偉擔心未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可能更糟糕,而內地民間對港人的不滿情緒已經率先流露出來。「我之前去杭州西湖,坐艇遊湖,划艇的大媽知道我來自香港,就問你哋係咪唔歡迎我哋來香港啦?一個普通大媽都聽到這個訊息,莫講話一些學者、幹部。香港因為少數人而變成咁,係唔值得。」

《基本法》已是最佳保障

不過,即使是理性溫和的「13學者」方案亦不獲中央接受,香港人還有什麼可以傾?廖柏偉表示,港人首先要從「一國兩制」出發,對兩地關係形成共識,「『一國兩制』已經係我哋拿到最好的安排,《基本法》已經係我哋拿到最佳的保障。我哋可以盡量得到兩制的保障,但不會挑戰佢嘅一國,同佢保持良好關係。國家政策我哋可以得益,而國家有要求我哋都要幫吓手。」

採訪、撰文:畢礎暉、毛婷婷 攝影:黃俊耀 
(本文在 2015 年 5 月 4 日於信報財經新聞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