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與「十三學者方案」的王于漸教授,最近均在不同媒體倡議特區政府應成立獨立委員會推動政改;香港大學的楊艾文教授亦不約而同地有相似建議。我們建議政府應在第二階段政改諮詢開展之前,委任有廣泛認受性的社會人士,組成有公信力的獨立委員會,探討在人大政改憲制規範下提高民主參與的可行方案,以滿足香港市民對民主的訴求;委員會主席應由德高望重的社會人士(如前大法官李國能)擔任,成員則可包括學生及有廣泛認受性的社會人士。筆者相信此舉對打破政改僵局有利,也可鼓勵佔領者和平撤離。
筆者倡議的獨立委員會,有別於最近政府建議成立討論政改的多方平台。多方平台的目的是討論2017年後的政改;佔領者已經清楚表示除非多方平台能處理2017年的政改,否則佔領者不會退場。
就算政府容許多方平台就2017年普選進行溝通,也不可能就2017年普選的具體方案達成共識。多方平台的先天設計是個務虛的「口水會」,平台着重代表性,要包括泛民、建制、學生及佔中人士各方勢力,不單人數眾多,意見亦南轅北轍,一個從「代表性」出發的多方平台,難以在短期達成共識。
如今第二階段政改諮詢已迫在眉睫,政府必須在明年初便草擬有關法案,政府可以透過成立溝通平台,擺出願意聆聽的姿態,卻難以透過此一平台就2017年普選達成共識。我們倡議的獨立委員會卻是務實的,其工作是探索具體可行的政改方案,以便政府明年初向立法會提交政改法案,以完成「政改五部曲」的第三步。
要完成「政改五部曲」,政府須要設計一個中央及泛民都能接受的方案。政治現實是,中央不會修改人大的決定,可是香港卻可在此決定下,盡量提高民主參與。筆者相信,就算在人大決定之下,仍然可以設計一個有足夠競爭性的普選方案,能夠在立法會內得到三分二多數的支持,落實2017年的行政長官普選。
在人大決定下,能夠提高民主參與的空間其實很多,主要包括提委會民主化、「入閘」、「出閘」,以及在普選中引入否決機制(即「市民守尾門」)四個方面。
【提委會民主化】這說法近日討論較多,可以把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從而擴大選民基礎。根據湯家驊議員提出的中間方案,選民數目可以從現時的二十多萬人大幅增加至一百萬人以上。
提委會亦可調整現行的組別,包括引入民選提委,例如把現行組別的1200人回復至2007年特首選舉的800人,騰出的400個民選議席,按「十三學者方案」的辦法,每個界別選出100個民選提委。
【入閘】方面,可採用低門檻(八分一或更低),並加強入閘後的競爭及市民參與,例如容許競逐者向提委會提交非正式的「公民推薦」名單,以及進行電視辯論以爭取提委支持。
【出閘】方面,可採用「十三學者」倡議的名單制,提高少數派成功出選的機會。
【否決機制】在市民投票的時候,可引入否決機制。如果候選人都是「爛橙」,市民投票意欲便會偏低。否決機制可以規定,如果投票人數達不到註冊選民的一半(或某個特定比例),選舉便屬無效,提委會須要重新提名候選人,保證「爛橙」不能當選。
這些措施並不違背人大決定,亦不牴觸中央要求行政長官要「愛國愛港」的底線。在人大決定下,我們仍可設計一個有足夠競爭力的普選,不過在社會嚴重撕裂的情況下,對政改三人組的諮詢結果也難有公信力,是以我們倡議成立一個有認受性的獨立委員會,其工作過程不易受政府左右,較容易凝聚社會共識,其報告也容易獲得社會接受。
根據中文大學「傳媒與民意調查中心」最近的民調顯示,不接受人大決定的市民比接受的較多。可是,如果政府提出提名委員會民主化(包括修改組成及投票方式),不接受方案的市民便大幅下跌至只有6.1%,而接受方案的市民則急升至55.6%。
根據《明報》上周三在佔領現場的調查,也有類似結果。調查問到佔領者要政府有何具體回應,才會結束佔領,其中44%受訪者選擇「政府承諾將提名委員會組成及運作民主化」。
從以上兩個調查可見,提委會民主化,對市民會否接受人大決定有關鍵性的影響,對佔領者也有重要的影響。提委會民主化,以及本文提到的多種措施,並不違反人大決定,可以通過本地立法進行。
佔領街道無可能無限期持續,完結的方式不外是清場、有階段性成果後和平結束、或因曠日持久而消散。無論佔領運動如何發展,筆者相信本文的提議可鼓勵佔領者和平撤離,亦有利香港於2017年實行有足夠競爭的普選。
宋恩榮
中大經濟系客座教授、十三學者方案倡議人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