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學者」日前推出改良政改方案,重申開放提委會讓公眾直接參與,並令其民主化,是香港政改當前的重點。提委會的民主化,不但合憲合法,
更可以回應港人要求參與行政長官提名過程的訴求。
提委會民主化,也是在香港政治紛爭不斷兩極化的情況下的妥協方案,可以創造機會, 爭取立法會與中央的支持,讓政改通過「五步曲」,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
「十三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王于漸教授指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與持續政制發展均至關重要,否則香港勢將日益難以管治。假若最終未能就政改達成共識而原地踏步,則各有關方面均會蒙受損失:無論建制派、泛民主派、所有政黨、市民,以至香港整體社會,與國家長遠利益都無一倖免。」
最新的 「十三學者方案」建議把原選舉委員會的1,200人擴大成為2,400人的提名委員會,而新增的1,200人全部由香港的登記選民直接選出。這1,200個新增普選提委需要先獲得目前選舉委員會四大界別中的界別選民所認受,然後再取得1,200名全港合資格選民的選票方可當選。在第一、第二及第三界別中,參選者需獲得 50名該界別的界別選民所認受。在第四界別則需獲得該界別5名界別選民所認受。
目前選委會的四大界別中的界別選民總數接近250,000。要求新增普選提委獲得界別選民所認受,原因是希望新的提名委員會參照原選舉委員會的四大界別結構,符合人大常委定下的循序漸進原則和要求。
目前選委會內第四界別的界別選民人數較少,只包括現任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以及鄉議局和區議員。「十三學者」建議在這個界別內增加新的界別選民,加入特區成立以來的前政府司局長、副局長、首長級公務員、前行政及立法會議員、前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
受勳人士,以及非官守太平紳士 。
「十三學者方案」另一發起人劉佩瓊女士指出:「我們只是建議讓這些以前曾對香港作出貢獻的人士,可以成為界別選民,讓他們可以對有興趣參選提委會的市民作出認受。而不是建議他們成為提委。」
當前另外一個重要而爭論較多的議題是提委會如何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十三學者」建議候選人需取得提委會百分之十的支持方可「入閘」被提委會考慮,然後再取得不少於百分之二十的票數方可被纳入候選人名單。再由提委會就「名單」進行投票,以多數票通過,「名單」上各參選者均可「出閘」成為特首候選人。這些百分比是考慮到特區政府經廣泛諮詢得出的結論:「較多意見認爲,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人數以兩至四名爲宜。」
「十三學者方案」另一發起人宋恩榮教授解釋:「我們觀察到基本法第45條要求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特首候選人。“民主程序”一般是要求多數通過。但假如提委會要就每一個參選人個別投票通過,那麼代表少數利益的參選者能夠成為候選人的機會就很低。採用「名單」方式可以讓所有達到百分之二十票數條件的參選人,可能取得提委會多數票通過。這樣更符合香港的政治現實情況。」
假如「名單」不能得到提委會多數通過,那麼整個「入閘」及「出閘」的過程需要重新再來。如有需要,可以引進附加條件,以催逼各方妥協,讓提委會最終能達到一份可獲通過的「名單」。例如百分之二十與百分之五十的通過標準可以逐步提高。
「十三學者方案」另一發起人廖柏偉教授進一步指出:「任何有不合理篩選的方案都很難通過“五步曲”。我們對提委會的構成與提委會如何提名特首候選人的設計,合憲合法,也應該是可以被不同政見團體接受的妥協。我們的方案也應該被視為香港持續民主化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香港的政改已經進入「五步曲」的第二步。人大常委估計將於八月底决定,是否接纳特首就香港的特首和立法會產生辦法需否修改的建议。現階段未知人大常委會否同時就修改產生辦法提出框架。
王于漸教授指出:「香港需要多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不同的政治力量就政改交流、溝通以致達成共識。我們希望人大常委的决定可以容許多一點彈性,好讓香港更好的實現人大常委就香港2017年可以普選特首的决定。」
*******************
附註:
「十三學者」成員包括王于漸教授,宋恩榮教授,何濼生教授,范耀鈞教授, 黃賢先生,郭國全先生,陸人龍博士,雷鼎鳴教授,楊汝萬教授,廖柏偉教授,
劉佩瓊女士,關品方博士及羅祥國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